▲ 风靡上海的摩拜单车,上海、花桥两地共享。 ? 昨天,旅客乘坐轨交11号线从上海到花桥。 记者 周 舟 摄 记者 宋桂昌 史 赛 张 欢 十年前,昆山人难以想象今天可以过上如此“海派”的生活:拨打着区号021的固定电话,家门口乘坐开往迪士尼的地铁,就医在上海医院开设的分院,穿梭于沪昆的高铁比公交车还要方便……“不是上海,就在上海”,昆山将口号和理念逐渐变为现实,“双城记”故事正演绎为精彩的“同城时代”。 作为江苏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昆山始终把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作为坚定不移的战略取向,借助上海这一“近水楼台”的经济辐射与要素溢出,昆山赢得了更新的发展理念,找到了更广的发展思路,也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动力,造就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样本。 从“候鸟归巢”到“同城生活” 双城勾勒一张“生活版图” 4月19日早晨8:20,从上海方向驶来的轨交11号线缓缓驶入花桥兆丰路站,苏州中德宏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慧华和往常一样,刷卡出站,朝着公司走去。“坐轨交比开汽车更准时、更省心,至少节约40分钟。”张慧华说,2012年,她跟随中德宏泰从上海来到花桥。2013年10月16日,全国首条跨省运营轨交——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延伸段开通后,每天都能在地铁车厢内遇到很多像她一样的“跨省上班族”。 轨交11号线开通3年多来,昆山境内的兆丰路站、光明路站、花桥站总进出站客流达4948万人次,日均进出站客流为3.9万人次,实现了昆山与上海交通网络的全面无缝对接,两座城市正共同勾勒出一张“生活版图”,“不是上海,就在上海”的“同城效应”,每一天都在列车上上演。目前,昆山与上海之间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为主的现代交通立体网络,从花桥出发前往上海虹桥枢纽只需20分钟,抵达上海市中心只需30分钟。昆山境内与上海共同规划的主要对接道路有17条,连接“苏州、昆山、上海”三地的S1轨道交通线路正在规划设计中,两地公共交通卡实现了“一卡通”。 作为上海大都市的卫星城市,花桥国际商务城里的企业有一个有趣现象,这里的电话经常会有两个区号,一个是昆山区号“0512”,一个是上海区号“021”,昆山和上海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在一个小小的电话上就可见一斑。在花桥的各个小区,生活着很多上海市民,他们享受着和当地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花桥曹安和上海安亭更是唇齿相依,多年来社区共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为了给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两地居民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花桥建成了高容量国际专线的电信设施、高可靠性的供电供水供气设施,为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硬件支撑。康桥国际学校、绿地国际医院、万科国际社区、易买得购物中心、维景国际酒店、中影国际影城、美格菲运动健身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建成投运。去年,花桥试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与上海实现异地借还,为两地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便捷生活。 从“背靠大树”到“产业同频” 选得准接得住“经济溢出” 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近,昆山对接上海,拥有太多机遇。 八年前,来自大洋彼岸的赖伯恩先生,放弃了在上海的高薪职位,只身到昆山创业,担负昆山德国工业园孵化基地的运营。因为紧邻上海,赖伯恩与昆山结缘。有心插柳、柳才成荫,他引来了32家德国企业入园。 对接上海,借势发展。走进恩斯克中国区总部,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今年前两月完成销售收入1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瞄准研发销售、金融服务、消费零售、文创等四类总部招商,昆山着力引进像恩斯克这样“不大不小”的总部。上海三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之阳说:“总部经济是服务业的高端形式,主动承接上海总部经济溢出,能够为昆山制造业企业发展总部功能提供优质平台。”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产业。与上海相比,昆山还是一个“泥腿子”,关键是要选择有益于产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好项目,才能真正“选得准、接得住”。与澜起科技合作建设新型可控数据中心平台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 “有屏无芯” 向 “芯屏双强” 的转型升级;与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引来总投资5亿元的汽车智能化柔性焊接生产线项目落户。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瑞博、泽璟等50多个企业项目,企业总估值逾百亿元;工研院引进上海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与大院大所进行技术对接。世硕电子全方位承接集团在上海发展的优质产能,大踏步进军国际市场;“好孩子”构建全球化研发体系,每年推出500多款新产品。 再过27天,2017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就将启幕,再次迎来一场 “进口盛宴”,今年将有60多个上海会展活动登陆花桥。昆山抢抓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机遇,总部经济“异军突起”,会展经济“风生水起”,诸多“破冰”改革举措层出。昆山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率先落地,复制12项上海自贸区海关创新举措,推动区内企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释放产能、提升档次、创造税收。昆山推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或外商投资企业备案和检验检疫原产地签证企业备案的“两证合一”,实现多种备案一次申报、合一办理。昆山与上海同频共振、相得益彰,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和人才要素加速流动。 从“环境分治”到“生态共鸣” 既做“后花园”又当“共享地” 花间一壶酒,水边半日闲,或许这是很多人想要的理想生活,上海人钱瑛正在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2016年,她和朋友来到淀山湖镇六如墩村后,立刻被优美的淀山湖湖景和静谧的村庄吸引。“像前世的乡愁,没来由地让你眷恋。”钱瑛说,她随后租用了农家房屋,开办了“水边的村落”客栈。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上海近郊的淀山湖镇享受简单生活、沉淀心灵。 昆山与上海一衣带水,淀山湖正是镶嵌在版图上的一块“宝石”,这里犹如繁华国际大都市旁的一处“后花园”,每到双休日和假期,很多上海人便会迫不及待地驾车前往,体验这里的生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美宜居环境的渴求,两地的环境保护正从过往的“分而治之”,逐渐引发“生态共鸣”,走向区域共治、环境共保和生态共育。昆山不仅做上海都市的“后花园”,更当生态文明的“共享地”。 同饮一湖水,近邻一家亲。早在2007年,上海市领导就提出,在淀山湖水源保护区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协同机制,真正形成湖区治理的长效机制。为了改善淀山湖及周边水系水质,2015年,上海市将淀山湖湖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一级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去年开始,上海市又提出“五违四必”,以区域环境“一盘棋”统筹综合整治。与上海一拍即合的是,江苏去年开展了环境保护“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恶化将实施严惩。昆山则着眼于环境治理最根本的问题,以保护环淀山湖地区为核心,以治理吴淞江流域为重点,严格控制化工企业总量,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理,促进固危废处置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打响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 如今,驱车驰骋在淀山湖环湖大道上,湖边绿柳如烟,草色怡人。这里正和周庄、锦溪、千灯等古镇乡村一道,为上海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宜居生活,而上海也为昆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本、市场和技术,二者相得益彰。全域旅游、乡村民宿、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有经济的地方就有新活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顾昆山发展历程,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上海的溢出、辐射和带动。昆山要实现全面接轨上海的梦想,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拼命干,做好接轨上海协同发展这篇文章,更高层次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答好“创新四问”时代答卷,争当全面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
|